首页> 商务研究

来源:商务部政策研究室 类型:原创 分类:调研

2015-06-25 13:34

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外贸竞争力

大数据在外贸领域的应用方兴未艾,为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带来重要机遇,但由于尚处成长阶段,需要国家在调整外贸传统模式、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建设海外大数据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

一、大数据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三方外贸服务企业是利用大数据整合商品流通过程的主力军。由于服务便捷丰富,我国第三方外贸服务企业及其在线交易平台受到中小企业的普遍欢迎,成长迅速。以亿赞普科技集团为例,该集团2008年开始利用大数据开展在线交易业务,2013年交易额已达到157亿人民币,年均增长约50倍。

(一)提高交易效率。如一达通借助大数据服务,将原先分散的接单、生产、装运、报关、查验、收汇、缴退税等环节打通,将信息集中在统一平台上运行,提高贸易效率、有效降低成本,目前在一达通平台上的企业通关时间从原来的2天缩减到6小时,退税从3个月缩减到3天。

(二)创新海外营销模式。如亿赞普集团与欧洲等地电信运营商合作,自行开发了170多项专利,主要是海量数据采集、挖掘和应用模型,对海外市场消费的行为变化等做量化分析和趋势预测,帮助我外贸企业打破国外进口商对销售渠道的垄断,对目标终端市场进行“点对点”的线上精准营销。据测算,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的成本较传统展会营销、海外设点营销方式至少减少1/10。

三)提升服务效能。大数据服务的发展,为外贸与金融、物流等服务的深度融合和国际化创造条件。如阿里巴巴今年开始向银行开放平台数据信息,支持发展信用融资,参股新加坡、澳大利亚邮政,打通海外物流渠道;亿赞普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全球89个国家部署大数据平台,收购意大利帕尔玛国际机场,支持平台企业拓展欧洲市场,另一方面引进海外合作伙伴,利用国内海量数据信息的加工服务,为法国等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便利。

二、利用大数据支持外贸发展需统筹解决四个问题

作为第一贸易大国,我们要更加重视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服务,为提升外贸发展质量和效益、培育竞争新优势开辟新路。要加强大数据服务在外贸中的应用与普及,通过转变外贸管理方式,提升外贸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法律规范,支持大数据服务商“走出去”建设海外服务平台,扎实推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

(一)促进外贸传统模式转变。我国多数外贸企业尚未摆脱传统思维模式,缺乏借助大数据开拓市场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要加强大数据在外贸领域应用的宣传和引导,鼓励企业研发数据信息分析技术,指导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利用数据分析掌握市场需求,准确捕捉商机。鼓励外贸服务企业创新大数据服务内容及产品,发挥大数据重构外贸流程、支持外贸转型升级的作用,对内拓展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等服务功能,对外加快并购投资和上市融资,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大数据服务商参与国内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大数据分析领域的人才培育和引进。

(二)建立健全法律规范。外贸的大数据运用首要是确保信息、信用和知识产权安全,我国目前数据信息领域的法规体系不健全,企业和个人信息安全、数据权威性、技术标准化等问题亟待加强规范和法律保障。要将大数据纳入电子商务基本法律框架,加强对数据收集和使用安全性的监管,保护企业和个人的隐私和合法权益。要加强规范和标准化,积极培育大数据服务示范主体,支持权威数据库的开发开放,推动建立大数据发布、共享、传输、软硬件系统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利用大数据搭建互联网诚信和外贸企业征信体系。

(三)提升贸易信息化、便利化水平。现阶段我国报关、退税、结汇等环节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各地方、各部门对外贸的管理标准不统一,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窗口未能实现充分对接,B2B在线交易操作困难较多。要改革传统的进出口管理方式,尽快建立覆盖报关、报检、结汇、退税等环节的统一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政企数据对接,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最终取消纸质单据审核。可考虑设立全国性的通关数据中心,企业在中心预报关,而后任选国内一口岸进行报关报检。